時間:2020-08-13
導讀: 非洲,一塊神奇的大陸。因地大物博被稱為上帝的寵兒,但也因戰亂貧有被視為棄兒。近年來,更多地被描述為21世紀人類發展的最大希望,礦業資本擁抱的熱土。 整合了一部分行業的趨勢以及專家的言論,或許能夠為正在或準備到非洲開礦的同仁帶來一些新概念和預判。...
非洲,一塊神奇的大陸。因地大物博被稱為上帝的寵兒,但也因戰亂貧有被視為棄兒。近年來,更多地被描述為21世紀人類發展的最大希望,礦業資本擁抱的熱土。 整合了一部分行業的趨勢以及專家的言論,或許能夠為正在或準備到非洲開礦的同仁帶來一些新概念和預判。
風向一:非洲礦業投資瓶頸加速破解
優秀的礦產資源稟賦尤其是保有超過14種重要產業所需的關鍵礦產,為非洲帶來了大量國際投資,也讓非洲成為許多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的目標地區。但基礎設施薄弱、配套生產條件欠缺,長期以來成為非洲礦業投資面臨的重要瓶頸,也是中資面臨的-一個很大挑戰。
如果一個項目的風險集聚度過高,會導致整個項目難以啟動。雖然情況有所改善,但大幅降低來自基礎設施建設的風險,對投資非洲礦業來說仍是一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風向二:中資投資能力越來越“成熟”
資料顯示,我國對非洲的礦業投資大致始于1998年,尤其是近年來,我們的投資功力有了長足進步。
中非發展基金于2007年設立,是2006年北京中非峰會提出的八項舉措之一。在參與中國對非礦業投資的十年中,真正走到非洲投資礦產資源的親歷者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對非礦業投資的具體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企業對非洲投資有非常清晰的投資定位,也有非常明確的長期的戰略,整個標的的選擇也是非常慎重的,投資風險分析和把控能力也得到非常明顯的提升。
二是投資主體的性質出現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前期對非投資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最近幾年民營企業的數量快速增長。這從側面反映出民營企業整體對非投資以及海外投資方面的能力以及海外運營管理能力都實現了較大的提升。
三是中國對非投資出現了體系化的趨勢。在很多具體項目中,除了有來自中國的產業投資,還可以看到中資的研究院勘探公司、礦山管理公司以及其它的配套公司,這種有效的協同也為中資未來進一步擴大對非投資創造了-個非 常好的條件。
風向三:運作方式或將迎來突破
從2015年中非峰會的“十大合作”到2018年的“八大行動”,中非持續合作推進了具體舉措的實施。會上,專家表示,無論是供需關系還是
產能合作,中非礦業領域的投資合作都具有天然的互補優勢,前景廣闊。
在過往的“走出去”中,要么是中國企業把國外的礦山買下來控股,完全變成中方的事業進行運作,要么就是完全放手采取西方管理方式和治理方式。從效果來看,二者均有利弊和風險。那么,中外礦業公司深度“合體”耕耘非洲能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來自加拿大的艾芬豪礦業是一家全球 勘探公司。近年來,艾芬豪和中國礦業企業在國際礦業市場越走越近,從亞洲到非洲,從轉讓到股份合作,中國成為艾芬豪礦業投資與開發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銀國際環球商品板塊負責人范兆康用“在投資方面一直以來都是眼光獨到”來評價他們。比如,他們“敢”去西方企業不愿意去的非洲。據官網資料顯示,艾芬豪目前正推進其位于南部非洲的三大主要項目。
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國際大型礦業公司對非洲的勘查投入呈下降趨勢。“從西方投資界的角度來看,他們覺得投資非洲項目的風險較高,也因為如此,西方的投資者不愿意給非洲資產個合理的價格。”路孚特貴金屬高級分析師李岡峰分析了中國企業抓住非洲機遇的原因。
“永遠有各種各樣的風險、變化,關鍵是我們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好的機會。我們覺得非洲是一片樂土。艾芬豪押注中國的成長。”艾芬豪礦業副總裁兼中國區業務負責人周超用這樣三句話解釋了公司的選擇與判斷。
項目拿下后如何運作管理,中西方有差異。具體來說,中國的優勢在于能吃苦、能鉆研、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得更高更快更強;西方的理念和優勢在于標準化、流程化、安全生產零失誤。 “礦山將在非洲成為-個非常好的實踐,因為非洲比較靈活、限制較少,這在發達國家很難
實現。最終拿出在非洲真正做成范例的中西結合的運作模式,是我們正在實踐的目標。”周超表他們的團隊正在謀劃從管理方面做-道“中西餐”,并應用在非非洲礦業投資上。
周超的想法與另一-位嘉賓不謀而合。赤峰吉隆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曉兆也根據自身的投資經驗提出,中國企業要想真正在海外立足,需打造中西合壁的新型國際化管理。
這家不太一樣的西方礦業公司的思路和做法值得關注。
在2019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發布的《全球礦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非洲國家正在延伸礦業產業鏈,強化本土礦業權益。集納專家觀點,總的來說,預計未來中國在非礦業投資規模增速將會保持一個持續的增長態勢。未來一段時間將 會h焦產業升級,這也是中非合作互利共贏、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延伸。
中國礦企在非洲創造奇跡,或許是時代的種必然。當然,這也離不開國家發展和相關機構、單位更好地協同發力。
資訊鏈接:中國為什么要投資非洲?
1、歷史經驗
中國一直秉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中國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和尊重。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信息研究室主任王洪一表示,從歷史上看,近代以來,中國曾接受過西方列強帶有各種附加條件的“援助”和貸款,其結果教訓沉痛;非洲也曾深受其苦。正因如此,中非合作表現出一種跳脫歷 史陷阱的睿智。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壽慧生研究表明,西方社會對非援助附加了大量條件,把雷同的授助方案應用于國情截然不同的非洲國家,同時用僵化的價值觀,例如備受詬病的華盛頓共識中的新自由主義原則,以及實行西方的普世價值等“政治正來指導援助資金的流向和使用方式。這導
牧化國家川于民生的政府支出還不及清償國際債務的費用。
命極助”但他看來,這些附加種種政治條件的“致使非洲國家淪為援助對象而非發展
主體,在發展方向和操作方式上聽向于西方招贈者,喪失了發展的自主性和發言權,也視殺了發展的內在動力。
而中非合作之所以稱得上“互惠互利”,就是因為在這片土地上,中國恰恰遵循了落后國家發展的基本規律。
2、真實投入
國內經常有人會問,中國為什么要跟非洲合作?
在王洪- -看來,這是因為中非的產能互補性非常強,非洲的發展潛能又會帶來巨大的市場。
中國有資本,一些產能和技術也出現了過剩,需
要尋找市場和投資機會。而非洲的需求則是工業化起步,需要資金,需要就業,需要擺脫國家經濟只能靠“往地下挖”的狀態。
如果-一個地方沒水沒電不通路,即便技術再先進、工人再勤勞,也造不出什么來。如果當地的工人沒有技術培訓,不可能變成可以熟練操作機器的合適勞動力;如果不幫助非洲提高公共衛生水平,也很難保證正常的生產經營。
以中國進出口銀行為例,數據顯示,2006年起,對非貸款就占到全部境外業務的三分之- - ,包括了鐵路、公路、醫院、住房等項目,未來還會增加對農業、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
同樣,中非合作有相當多“一拍即合”的領域。例如,非洲有著豐富的資源,如原油、錳、銅等;但這些資源長期以來得不到充分開發,且被西方國家以低價壓榨掠取。中國對資源的需求無需多言,這樣雙方就有了合作的基礎。王洪一介紹,中國從非洲進口的銅、棉花,數量比國產的還多。
3、合作共贏
據測算,到2050年,非洲的人口和勞動力將占世界的四分之- -。 持續的城市化進程、大量的年輕人口,將在未來帶來工業化推進、消費增長、規模經濟提升,這-切都將為在這里投資的企業帶來更大機遇。
根據《福布斯》的測算,在整個非洲,“中國的基礎設施項目一年產生的收益約500億美元,對中國公民來說,這直接和間接變成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非洲代表著-一個重要的經 貿前沿領域”。非洲人很明白,中國的外交實踐中從來沒有殖民的污點。中國跟西方 不同,就是與非洲平等相待。
經濟上,中國需要非洲的資源,是公平的買賣,還幫助非洲進行產品資源的深加工;不光把中國制造送到非洲,也幫當地搞非洲制造,幫他們把原料變產品,而且可以把產品銷往歐美市場。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來世界上不僅會看到中國制造,也會看到更多的“非洲制造”。尼日利亞的《先鋒報》是這樣說的:“與西方不同,中國不霸道,它沒有宣稱它的敵人必須是我們的敵人,也沒有要求盟友加入地盤爭奪戰。相比之下,當美國人與其他國家作戰時,例如與土耳其和伊朗的持續爭端,美國堅持,其他國家要么加人經濟制裁,要么受到懲罰。中國人告訴我們,蠟燭不會因點燃其他蠟燭而失去亮度,而是讓世界變得更加明亮。”
肯尼亞的《民族日報》則更明確地指出:“對非洲來說,中國是一個有價值的合作伙伴。它努力打破基于幾個世紀欠發達的古老的‘貧困陷阱’。